我国生物学界老前辈胡先骕事迹简介

| 李金

胡先骕被毛泽东称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我国生物学界老前辈胡先骕事迹简介(7篇)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我国生物学界老前辈胡先骕事迹简介

我国生物学界老前辈胡先骕事迹简介【篇1】

胡先骕,字步曾,号忏盦,江西省新建县人。生于1894年5月24日,卒于1968年7月16日,享年74岁。植物分类学家,中国近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胡先骕3岁读私塾,6岁已学完《四书》和《诗经》,且晓反切、通训诂,被视为神童。1906年被送至南昌府办洪都中学堂学习,开始接受现代自然科学教育。1909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1913年2月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攻读森林植物学和农学。1916年11月获得农学学士学位后回国。1923年秋再次赴美国深造,入哈佛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并于1924年和1925年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28年,他与秉志等人在北平创办了静生生物调查所,任植物部主任。1930年后历任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中国植物学学会理事长,中央研究院第一、二届评议会评议员,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1949年,华北大学农学院接管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他被聘为教授。1950年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更名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一级研究员等职。

胡先骕在开创中国植物学研究、培养植物学人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中国较早进行植物标本采集的学者之一,是在江西省进行植物考察的第一位学者。发现震惊中外的世界珍奇活化石水杉,并对其进行正确鉴定,是他重要的科研成果之一。这一珍奇活化石植物的发现与正式命名,引起全世界植物学家的震惊,尤其是引起古植物学家的关注。各国的高等植物学和古植物学著作中都相继对此做了记述。科学预见川苔草科植物在中国的分布,是他的另一大贡献。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就认为中国有川苔草科植物的分布。该植物形似苔藓或地衣,喜生于水流湍急的水底岩石和小石块上,特别喜欢生长在水质清澈、浪花四溅和阳光充足的急流中。因此,发现和获得它是一件颇不容易的事。果不其然,1944年2月,赵修谦在福建省长汀县东北龙门的岩石上采集到该科植物一种;1945年,赵修谦又在汀江流域、晋江和闽江流域发现两种该科植物,胡先骕的预见得到证实。此外,他对被子植物的亲缘关系提出了新见解,不仅在目与科的排列上有重大的变更,而且对若干科的分合也有新的安排,并整理出"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系统图";他对古植物学也颇有研究。除在科研方面颇有建树外,他在教学方面也做出了较大贡献。他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他学术精湛、著作等身。在植物分类学方面,他共发现1个新科、6个新属和百余个新种;他曾三次在泛太平洋学术会议上用英文发表综合论述中国植物区系的论文;他出版专著20余种,发表论文多达140余篇,其中有些论文被视为开创中国区系研究最重要的文献。他既是卓越的植物学家,也是一位诗人 。1960年,他将平生所做诗稿全部整理后,请钱钟书代为精选,共选得296首诗,分上、下两册,印成《忏盦诗稿》线装集,由钱钟书做跋。

我国生物学界老前辈胡先骕事迹简介【篇2】

在建立耀眼科学成就的同时,胡先骕还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这也是他与同时代科学家最大的不同之处。清末民初时,面对现代西方文化与传统中国文明的碰撞,胡先骕这一代青年人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类是以胡适、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激进派”,主张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革新;另一类是以胡先骕为代表的“改良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内在的价值,应该通过改良使之与现代社会和科学相适应。1921年,胡先骕与刘伯明、吴宓、梅光迪创办了《学衡》杂志,发表了大量文学批评文章,形成了维护传统文化的“学衡派”思潮。胡先骕这个时期撰写的一批文学批评文章,一改中国传统文论的风格,被认为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先河,因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胡先骕是中国古体诗歌的热烈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一生写古体诗词,成为民国诗坛的重要人物。作家汤海若认为:“胡先骕的文学作品,在整个民国文坛都可以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诗后来由钱钟书编辑为《忏庵诗稿》。他还将传统文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创作了多篇科学题材的古体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科学长诗《水杉歌》。《水杉歌》描写古代地球板块的迁移,讲述古老物种的灭绝以及今日水杉的重新繁盛,兼具文学性和科学性。

“琅函宝笈正问世,东风伫看压西风。”《水杉歌》中的最后一句反映了胡先骕的大家风范。为了让后人了解和铭记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2023年5月,《胡先骕全集》(19卷)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收录胡先骕生前撰写的论文、著作、译著、诗词、书信等。胡先骕后人、《胡先骕全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胡晓江表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希望胡先骕的精神能够激励年轻一代,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我国生物学界老前辈胡先骕事迹简介【篇3】

胡先骕是一个卓有成就的植物学家。他是第一个命名植物新属(秤锤树属)和新科(鞘柄木科)的中国人。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中国植物志属》中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的植物谱系,为后续几十年的中国植物研究打下了基础。1948年,他与郑万钧鉴定命名了被学界认为灭绝已久的“活化石”水杉,轰动了世界。而水杉叶子现已成为国家植物园标志的一部分。

而比个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胡先骕创建了中国植物学体系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与动物学家秉志创建了中国国立大学第一个生物系——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中国第一个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中国最有成就的生物研究机构”——静生生物调查所(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牵头发起了中国植物学会、庐山森林植物园(今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此外,他还创办了好几个生物学专业期刊、编写了3部大学植物学教科书、亲手培养了大批植物学人才,使中国的植物学事业很快登上世界舞台。胡先骕还校订了几代中学植物学教科书,使得植物学知识成为中国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始终不变的是他“科学救国”的初心。

胡先骕之所以能得到国内外学界的认可,在于他敬畏科学,怀揣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态度。2016年,卢开运著、胡先骕审校的《高等植物分类学》修订稿在旧书市场上被发现。全稿388页,胡先骕的批注修改多达700余处、删节120处、提出疑问15处、修改图注8处。然而后来在为此书作序时,他仅褒奖作者“用功甚勤”,未提及自己的校改勘误。

我国生物学界老前辈胡先骕事迹简介【篇4】

北京西郊,国家植物园樱桃沟。在这幽静的一隅坐落着一座亭子,名为“水杉亭”。亭旁有座石碑,上面刻着一首古体长诗《水杉歌》,洋洋洒洒、气势磅礴。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一手创建了中国植物分类学的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

胡先骕,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江西新建人。1912年,胡先骕被江西省官派至美国加州大学留学。留学期间他看到西方科学发达,深感只有发展科学、推动实业才能使中国变得强大。其间他还结识了怀揣同样理想的留美中国学生秉志、任鸿隽等人,并于1915年加入了刚刚创建的中国科学社,踏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1916年胡先骕学成回国,后来二次赴美并于1925年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胡先骕便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我国生物学界老前辈胡先骕事迹简介【篇5】

胡晓江是胡先骕的孙女,对她而言,《全集》编纂是她的一次寻根之旅。2014年,由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胡德焜担任总策划,胡晓江与国家植物园北园首席科学家马金双、庐山植物园科学史家胡宗刚共同担任主编,《全集》编纂工作启动。当年,正是胡先骕诞辰120周年。

胡晓江的寻根之旅随即启动。2015年,她获得马金双专程赴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查询到的史料;2016年,她访问爱尔兰比尔城堡寻找罗斯伯爵与胡先骕的通信,了解胡先骕与罗斯伯爵六世之间的跨国友谊,体会胡先骕两次邮寄水杉种子时的真情实感……

随着史料挖掘的推进,《全集》内容从原计划的15卷逐渐扩充到16卷、17卷、18卷……承担出版任务的江西人民出版社成功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最终交出19卷的优异答卷。

历时9年,胡晓江试图拨开迷雾,还原一个早已埋藏在历史洪流中的胡先骕。“胡先骕涉猎太广,同一卷里面的内容也有大量跨界的问题,中英文混合、图文混合,为编纂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她说。

就拿博士论文来说,胡晓江介绍,1500页的博士论文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别,其中的英文都是100年前的植物学专业词汇。本次出版的博士论文主要依据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图书馆的打字本为底本,对于在整理过程中发现的漏页、漏段等问题,是通过其他抄本以及保存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原本进行的补充。

“没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每当编纂工作难以推进时,胡晓江便这样鼓励自己,“想想《梁启超全集》花了36年,《竺可桢全集》用了17年,而《欧拉全集》用了100多年还没有完成。”

在这场寻根之旅中,胡先骕把胡晓江带进了植物学以及植物学以外的世界。“通过追寻胡先骕的文字活动和交往内容,我接触到了地质学界、文艺批评界、诗词界、戏剧界、历史学界、人类学界、汉语学界、图书馆学界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她说,“这得益于胡先骕在思维上跨越传统与现代,在专业上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语言上跨越中文与西文,在时间上跨越远古与当下,在地域上跨越中心与地方。”

以多人之专精,以求达胡先骕一人之宏通,或许这便是胡晓江寻根之旅的意义。

我国生物学界老前辈胡先骕事迹简介【篇6】

胡先骕虽然以科学研究为毕生追求的事业,但在科学以外,他同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在博士论文付梓之际,胡先骕写下旧体诗《中国植物志属书成漫题》:“愁听槭槭夜窗风,灯火丹铅意已穷。末艺剩能笺草木,浮生空付注鱼虫。终知歧路亡羊失,漫诩三年刻楮功。梨枣当灾吾事了,海涛归去待乘风。”诗中诉说了博士论文写作的刻苦,表达他对研究成果的豪情壮志及急于回国开创事业的报国之心。

《全集》第17卷中的《忏庵诗词》,集中展示了胡先骕留存的诗词,是现已出版的最完备的胡先骕诗集。诗的内容大则发旷古之幽情、小则记录私人生活中的琐事,包括会友、庆生甚至还债。编辑团队认为,胡先骕所推崇的宋体诗讲求炼字,喜欢用偏字和典故,今天的读者不容易理解,有待专家给予详细注释和深入解读。

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诗是1961年创作的科学长诗《水杉歌》,从一亿多年前地质时期的白垩纪开始,描写了古代地球板块的漂移和气候变迁、古老物种的灭绝,以至今天水杉重新繁盛的过程。“这是作为植物学家的胡先骕和作为古体诗人的胡先骕完美结合的作品。”胡晓江说。

除了诗歌外,胡先骕还擅长写评论,《全集》第15卷《人文著述》中收录了147篇文章。内容包括思考传统中国如何面对新世界的文学批评、抗日战争大背景下救亡图存以及战后中国道路选择等。

最令编辑团队惊喜的是《长生殿》全本英译的“出土”。2018年8月,当《全集》编纂到原定计划出版的日期,17卷的主体内容已经基本完成。胡晓江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找到了《长生殿》全本的英译本,因为找到了它,我们把17卷扩充到18卷,整个出版计划往后推迟了一年”。

《长生殿》英译本掀开了胡先骕庞大的中国经典英译计划的一角。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除了《长生殿》外,他还完成了170首苏东坡诗词英译以及对宋朝文化的介绍。

浑然一体、互相融通的文、诗、信,是胡先骕对科学以外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实践。

我国生物学界老前辈胡先骕事迹简介【篇7】

在中国植物学界,《中国植物志属》曾是研究者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参考资料。对胡先骕个人而言,完成这部呕心之作是他人生的重要里程碑。

1920年至1921年,胡先骕在东南大学生物系任教期间,先后赴浙江和江西进行大规模植物采集,发现了很多新种。然而,在对采集来的标本进行进一步研究时,胡先骕却遇到极大困难。植物分类研究需要考证原始文献,并以经过确认的植物标本作为依据,但当时中国植物学处于起步阶段,既没有文献也没有标本,难以对采集到的植物进行鉴定。

1921年,胡先骕致信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明确阐述自己希望再次赴美留学的心愿。彼时,距离他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植物学学士学位回国不过5年时间。这一次,他的目标是编纂《中国植物图志》。

1923年,他如愿以偿到美国哈佛大学跟随阿诺德树木园的著名学者约翰·杰克进行研究。经过两年夜以继日的工作,胡先骕在1925年完成了题为Synopsis of Chinese Genera of Phaenogams:with Descriptions of Representative Species的博士论文,并将其中文标题记为《中国植物志属》。这是中国人完成的首部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专著,其中记载了中国种子植物的主要属和代表种,包括种子植物214科1956属约3700种。

这部书最初因未能配齐植物照片而没有出版,但仍成为研究中国植物学种类并确定其分布与分类的重要文献。上世纪30年代,这部论著辗转于国内各植物学研究机构,传抄达10次之多。有些打字本经历了战乱和社会变迁保存下来,至今依然留存在重要植物研究机构的图书馆中。这些版本外貌各异、打字准确度不一,甚至各本内容之间也互有出入。

直到近100年后的今天,这部博士论文才在《全集》中首次正式出版。在植物学家看来,《中国植物志属》的正式出版,既是完成了胡先骕的个人心愿,也是对中国植物分类学百年历程的完美致敬。

此外,在专业论著方面,《全集》还收入胡先骕一生撰写的中英文专业论文126篇、《高等植物学》《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经济植物手册》等10部植物学著作。

208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