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郑成功个人事迹材料

| 徐球

1646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军作战,郑成功事迹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名将郑成功个人事迹材料(精选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名将郑成功个人事迹材料

名将郑成功个人事迹材料(精选篇1)

郑成功审时度势,借助海水涨潮,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主力从禾寮港登陆,进攻赤嵌楼,并切断了荷军与台湾城的联系。同时,郑成功军在海上与荷兰舰队展开激烈炮战,击沉敌军主力舰“赫克托”号,炸毁甲板船一艘,成功阻截荷兰援军。在陆上,侵略军头目贝德尔率军疯狂反扑,郑成功用包抄夹击的战术将之击退,贝德尔也被击毙。最终,在郑成功军的强力打击下,赤嵌城的荷军投降。

此后,郑成功军开始对台湾城实施强攻,盘踞在这里的荷军凭借坚固的工事,顽抗待援。郑成功围而不打,逼迫荷军投降。数月围困之后,荷兰援军不至,军心动摇。郑成功趁机强攻台湾城,荷兰侵略军走投无路,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投降,荷兰残军500余人灰溜溜地退出台湾。至此,荷兰在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结束,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名将郑成功个人事迹材料(精选篇2)

北伐很快失利,郑成功又退回到闽南地区。这时候清朝的势力在闽南就越来越大了,于是他就开始考虑,想要寻找一个更加稳固、更加长远的基地,来继续他反清复明的大业。但是他占据的周边这些岛屿,金门、厦门、东山以及广东南澳都比较小,腹地不够广阔,距离大陆也太近,易攻难守。就在这个进退两难时候,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何斌献图。

何斌是一个翻译,早年他其实是郑氏家族的一个护从,本来是跟着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后因为郑芝龙降清,部属离散,何斌就辗转跑到了澎湖,然后从澎湖又到了台湾。我们知道,台湾那时是被荷兰人占据的。何斌这个人很聪明,他慢慢学会了荷兰语,加上也很有头脑,荷兰人就任用他做翻译,当时文献记载的职位叫作“通事”。但是后来他在做事的过程中犯了事,就逃跑了。文献记载他私扣了一大笔银两,这么一大笔钱被他私占,荷兰人就要抓他,于是他就跑回到了郑成功这边来,来的时候他带了一件很重要的东西,什么呢?对,就是台湾地图。

何斌带了台湾地图回来,找到了郑成功,并献给了他。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机密,也是促成郑成功顺利收复台湾的一个关键因素。台湾岛的地理特征、各港口的潮汐变化情况、荷兰人的驻兵、城堡要塞的分布,等等,都是非常关键的军事机密。所以,这是一个容易忽略、实际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郑成功这时候正在寻找新的抗清基地,何斌献了地图以后,郑成功就下了决心,放弃大陆转去攻台湾。

这之后的情况我们比较熟悉,这里就不详细陈述了。简单说,他率领大军先至彭湖,短暂停留,随后到达台湾南部,由何斌作为引路人,从鹿耳门港成功登陆,然后把荷兰人围困在城堡中,这次他也是围而不攻,荷兰军队被围了大半年,最后弹尽粮绝,郑军才发起攻击,荷兰守将揆一率部投降。郑成功出发攻台是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初,荷兰人投降则是第二年年初。从此,台湾版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但是郑成功也很不幸,他刚把台湾收复回来,只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去世了,他辉煌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只活了38岁。这样短暂的一生,却干了这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足以看到他非同寻常的过人之处。特别是收复台湾这件事,在他发起这个动议之后,最初他的部将大多数表示反对,认为台湾海峡波涛汹涌、风险难测,台湾岛港口水浅、易守难攻,总之反对的声音占据上风,然而郑成功决心坚定,力排众议,最后顺利实施了这项宏伟的计划。

名将郑成功个人事迹材料(精选篇3)

以厦门为根据地的抗清复明义军在闽南沿海站稳脚跟后,开始向闽粤交界的潮汕地区扩大根据地,这一年郑成功将厦门岛的防务交给了叔父郑芝莞,自己则亲率义军直捣南澳诸城,清朝福建巡抚张学圣得悉这个消息,即令总兵官马得功驱兵袭击厦门。

马得功连夜悄悄进军五通港沿岸,第二天刚拂晓,一声炮响,清兵喊杀连天,拼命攻打鼓浪屿水操台。水操台郑军守将阮引、何德,见清军来势凶猛,忙驾小船仓皇逃窜到金门。这时郑芝莞得悉清兵压境,阮引、何德二将逃遁,只有吴渤单枪匹马力战马得功,一时心慌意乱,急忙把府库中的金银财宝和软细之物尽搬下船,逃往金门投奔郑鸿逵。郑成功正在浴血苦战攻打南澳岛,忽有兵士来报说厦门失陷,急忙鸣金收军,命令部将甘辉、施琅带领一支精锐轻骑从陆路急速回厦门救援;同时令黄安、洪旭率领一支部队从海上插入接应,郑成功自己亲率大军,急奔厦门。清总兵马得功探知郑成功部队已经神速回击,一时措手不及匆忙从厦门撤军,想乘船经金门料罗湾逃回泉州城。当马得功船队途经料罗湾时,驻守此地的郑鸿逵却念马得功是他当年在南京做镇海将军时的标下侍卫,因而仿效起关羽“华容道放曹”,私自撤去布防,放走了马得功。

名将郑成功个人事迹材料(精选篇4)

在美丽富饶的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的北郊,有一处叫坑哈村的小村庄。在郑成功小学校园内,矗立着一座四角五层的古塔,古塔名叫“星塔”,此四角古塔,底座用条石,塔身用红砖逐层缩小,远看就像一条粗壮的钢鞭。看见这古塔,当地百姓就会告诉你这古塔和民族英雄郑成功幼年勤奋读书的故事。

郑成功七岁的时候,跟随父亲郑芝从日本回到老家。为了让郑成功好好读书,父亲安海镇的坑哈村建了一处书房,取名“石井书屋”。可是郑成功自从搬进书屋以后,总是愁眉苦脸,经常在房前屋后徘徊走动,好像有什么大的心事。

有一天,郑成功的婶婶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或是被谁欺侮了?郑成功总是一声不响地摇摇头。婶婶想到可能小孩子这么小离开亲娘,而父亲又长年在外,只留他一人在这里读书,是不是不开心了。于是不禁心疼地摸着他的头,问他是不是想娘?郑成功见婶婶这样关心自己,很是感动,便对婶婶说:“婶婶,是这样的,自从侄儿搬到这里读书后,每天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就有一阵阵的锣鼓声传过来,吵得我心烦意乱,所以书就读不下去!”这锣鼓打闹的事,婶婶也有听过的,可她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时也不知怎么回答,只能劝说道:“我们家大得很,房屋又多,要不你就换个清静的地方读书吧?”郑成功只是摇摇头,没有说话。

名将郑成功个人事迹材料(精选篇5)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自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郡王爵位本非世袭),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帝正朔,然而实际上明郑政权变成一独立于海外的王国。

名将郑成功个人事迹材料(精选篇6)

弘光时监生,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在会面中皇帝问起该如何救国,郑森用南宋岳飞的话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隆武帝很赞赏郑森的对答,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改名为成功,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1653年(清顺治10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

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以赤嵌城为东都,建立府县,编制军队,屯田垦荒,奖励移民, 推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突然暴病而亡,年仅38岁。

名将郑成功个人事迹材料(精选篇7)

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

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明唐王朱聿键)移驻延平府。三月,郑成功在延平向隆武帝“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后人称之为“延平条陈”),被隆武帝叹为奇策,封郑成功为“忠孝伯”,赐尚方剑,挂“招讨大将军”印。

在延平设军事指挥部、水师训练基地,巡守南平闽浙赣边关。八月下旬,郑成功辞别隆武帝,在延平闽江与清军战斗,“交锋不利,率师南下”。“遂密带一旅遁金门”,以“招讨大将军”之名举义旗于金、厦沿海一带。

1624年(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厦门出发,渡海收复台湾。

郑成功驱逐荷兰,收复台湾后,实行了以下措施: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他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

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南路。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 。

208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