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人物事迹7篇

| 吴泽

最美奋斗者人物事迹(篇1)

宋鱼水,现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政治部主任。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等职务。

从1989年9月来到海淀法院经济庭工作起至今,宋鱼水成为法律工作者已经是第30个年头。她承办了大量涉及国计民生的案件,被当事人誉为“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

宋鱼水始终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理念。30年间,她成为基层成长起来的优秀法官代表、新时代优秀的女性代表,曾受到__、__的亲切接见,还作为电影《真水无香》的原型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公正公平、为民司法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工作谋生,如何保护他们的权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议题。

一个临近春节的寒冬,刚当上法官的宋鱼水接手了一个“小案子”。原告是一名起早贪黑给小饭馆送菜的农民工兄弟,他给饭馆送了一年的菜,可一直没收到菜钱。宋鱼水一直追查到小饭馆的现任老板,通过公正审理,让原告拿到了应得的钱。

在基层法院时,宋鱼水经常面对这类标的很小,但却又涉及当事人生活的紧急案件。每当遇到这类案件,她都是快速办理,尽量使纠纷彻底了结。她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当事人,对弱势群体怀抱着更多的理解、耐心和温暖。

有当事人给宋鱼水送了一面写有“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锦旗,这句话也成为这名共和国法官身上的鲜明“标签”。

以“工匠精神”助推创新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改革开放的大门越敞越开,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海淀区人民法院坐落在号称“中国硅谷”的中关村,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社会对法律工作者的各项能力的要求也变得更高。

2002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发生了一起“著名学者诉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侵权案。当时数字图书馆还是新鲜事物,案件的办理不仅影响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还事关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宋鱼水和同事们认真查阅分析了大量资料,最终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这个案例在当年获评“全国十大知识产权案件”,并被《最高法院公报》刊登。

在海淀区法院工作期间,宋鱼水带领知识产权庭干警受理了大量新型、疑难的知识产权案件,并在国内首次将诉讼禁令、部分判决等措施引入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营商环境建设付出了艰辛努力。

走上国际舞台 为知识产权保护立言

进入新时代,宋鱼水和同事们继续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国知识产权司法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北京市第三中院,宋鱼水牵头审理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琼瑶诉于正侵害著作权纠纷案”,助力了国内影视行业健康发展。

2014年11月6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这也是全国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机构。自建院至2018年12月31日,该院共受理涉外案件13147件,占全院收案量的两成多,从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共涉及五大洲68个国家的当事人。宋鱼水和她的“同仁”们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发出了中国法官的声音,也表达了中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

今年2月,宋鱼水担任审判长的7人合议庭,刚刚收到外方当事人赠送的锦旗。这是一起涉及申请宣告专利无效的案件,外方当事人是著名的化工企业,也是全球知名的LED生产商,判决维持了涉案专利的有效性。外方当事人表示,判决不仅关乎他们公司的运营,更影响全球LED行业的技术发展,展现了中国法院的司法公正。

在宋鱼水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愈发成为国内外知识产权诉讼的“优选地”,最高法院领导也多次提到,北京知产法院已经成为中国司法的重要窗口和亮丽名片。

用自身形象传播法治意识

作为全国法院系统的重大典型,宋鱼水坚持辨法析理,将法庭作为“法治公开课堂”。同时,还将传播法治声音,提高公众法治意识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她参加的“宋鱼水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开展巡回报告,受教育党员、群众达6万余人。

在依法治国的时代潮流中,宋鱼水先后当选中共x大、x大、x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副主席(兼),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法官等10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荣誉。

“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是以善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对违法行为的惩处,也是希望把违法的人变成守法的人、善良的人,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这是宋鱼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段朴实的表达,也是这位“人民好法官”30年职业生涯最好的写照。

最美奋斗者人物事迹(篇2)

贾立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党的x大代表。贾立群是我国儿童超声领域拓荒者,家长心中的“B超神探”,从事B超检查40余年,练就“火眼金睛”,共接诊患儿30多万名,确诊7万多例疑难病例,挽救2000多个急重症患儿的生命。他承诺做到“24小时服务、随叫随到”,还把白大褂兜口缝死拒收一切红包,是医疗战线上爱岗敬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清正廉洁的优秀代表。

医术精湛的“B超神探”

自1977 年进入北京儿童医院工作以来,贾立群通过在自己身上反复试验,在回声高低、液体清浊、血流性质和流速、脏器大小和形态中,摸索出儿童超声图像的特点规律,成为我国儿童超声领域的拓荒者。

在北京儿童医院,很多家长千里迢迢带孩子来专门点名做“贾立群牌B超”。有的家长不认识贾立群,就指着B超机问:“这是‘贾立群牌’吗?”贾立群总是笑着解释:“这台机器加上我就可以叫‘贾立群牌B超’了。”好口碑,源于贾立群炉火纯青的B超诊断技术。2008年2月,贾立群连续检查出几十例“肾结石”患儿,他和临床医生敏锐地发现这些孩子均有三鹿奶粉喂养史,遂报告上级。同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曝光。贾立群凭借对这类患儿超声检查经验,在短短3小时内制定出了“毒奶粉肾结石”的全国诊断“金标准”。

疑难杂症难逃“火眼金睛”

贾立群曾接诊一个重度肝肿大患儿,患儿只有2个月大,肝上布满小结节。外院的检查结果是:良性肝脏血管瘤,但经过治疗就是不见好。贾立群觉得孩子的病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良性肝脏血管瘤,另一个是恶性肿瘤肝转移。要命的是,这两种病在B超图像上的表现几乎没有区别,唯一不同点,如果是恶性肿瘤肝转移,会有一个原发瘤——也就是元凶。

贾立群拿着探头一遍遍地在患儿腹部划过,终于,在无数小结节中,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小结节,在孩子哭闹时不随肝脏移动。他意识到,这就是元凶:左侧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肝转移。最后的手术和病理结果证实了他的诊断,这是一种恶性但可以治愈的肿瘤,及时的治疗,挽救了孩子的性命。可没过多久,孩子父母抱来了患儿的孪生妹妹,两个孩子病情一模一样,贾立群怎么也找不着这孩子的原发瘤。一连几天,贾立群把自己埋在文献堆里,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个肾上腺的小肿瘤不但本身肝转移,还通过胎盘转移到另一个胎儿肝脏。换句话说,小姐妹俩得的是一个病,只是元凶不在妹妹身上,而在姐姐身上。这种病情在中国仅此一例,世界上也非常罕见。孩子父母送来锦旗:“火眼金睛缉病祸,孪婴奇疾被侦破,求实进取讲奉献,医术精湛称楷模”。

廉洁从医的“缝兜大夫”

多年来,患儿家长为表谢意,总想给贾立群红包,他一次次谢绝。“塞红包”的事让他头疼,更让他困扰的是拒绝红包的过程劳神费时会耽误看病。有一次,一位家长硬往他兜里塞钱,推来挡去把白大衣两个兜撕耷拉下来,他索性全撕了下来,并想到一个好主意,没有兜不就没办法塞钱了?兜全撕掉不好看,他干脆把白大褂兜口缝死。再塞钱的家长发现怎么也塞不进去,贾立群笑着说:“兜缝着呢!您把钱用在给孩子看病上吧!”从此,“缝兜大夫”的绰号便在家长间传开了。

衣兜被缝死了,还是有家长想出各种花样感谢他。有把红包夹在报纸、杂志里的,有趁他洗手时硬别在他裤腰带上的,还有给他手机卡充值的……然而,他每次都能巧妙地“完璧归赵”。

24小时随叫随到

贾立群一家一直“蜗居”在与北京儿童医院一墙之隔的一套40多平方米的职工宿舍里。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换房,他说:“我怕住远了,出急诊赶不回来。”不仅住得近,贾立群下班后的生活半径也局限在医院周边5公里范围内,上下班界限十分模糊。他向医院承诺,只要在北京,24小时随叫随到。他最多时一天夜里被叫起来19次,每次都是刚躺下电话就响了,赶紧穿上衣服往医院跑。

为了少让患儿因为B超检查挨饿,他就挤出吃午饭的时间连续工作,时间久了,养成了不吃午饭的习惯,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由于长期作息不规律,一些疾病逐渐找上门来。有一次,他肚子疼得直不起腰来,但看到诊室外挤满了远道而来的病人,他就用一只手捂着肚子,另一只手拿探头为孩子做检查,直到晚上诊断完所有病人才到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做了急诊手术后,毫不客气地说:“亏得自己还是医生呢!来这么晚,阑尾都穿孔坏疽了,太危险了!”他回答:“看到孩子们期盼的眼神,我于心不忍啊!”

贾立群不忘记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如一地为患儿服好务,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所热爱的儿科医学事业。多年来,他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第四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全国医德标兵、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白求恩奖章、白求恩式好医生、中国好医生、中国医师奖、第四届首都道德模范、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勤廉之星、金牌好医生等荣誉。

最美奋斗者人物事迹(篇3)

叶如陵一直都在做志愿者。他人生的第二个30年给了西藏,支援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退休后回到北京,他又当起了社区医生,义务服务居民。叶如陵说,作为雷锋的同龄人,要做一辈子的志愿者,“我是一个老党员、退休社区医生和志愿者,我将用我的爱心和知识,奉献给我的祖国和人民,直到永远” 。

去西藏那年,叶如陵只有29岁。他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医生,随卫生部医疗队到西藏支援西藏医疗卫生事业。

第一次来到西藏,就在一个海拔5200 米的煤矿上工作。当时,那个地方严重缺氧,辐射强烈,艰苦的自然条件使叶如陵的血色素高达23.9克,几乎是正常人的两倍,他眼睛充血,嘴唇青紫,心脏扩大,呼吸困难,晚上不能平卧。

可就算这样,也没有吓跑叶如陵,他反而选择留下。当时援藏时间定的是三年,但七十年代在西藏像他这样的大学生太少了。当看到藏族第一代煤矿工人祈盼他留下的眼光时,叶如陵意识到“像我们这样的人,北京太多,而西藏太少,西藏需要我们”, 于是便留在了西藏,继续支援边疆建设。

这一干就是31年。他和同事们共同奋斗,为西藏高原三级甲等医院建设以及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0年,叶如陵带着“老西藏精神”退休回到了北京。那时,一些大医院多次登门,高薪聘请他出山,叶老一时犹豫不决。 一天在社区锻炼时,一位老人过来打招呼:“我等你两天了,想请你帮我看看病。”那一刻,叶如陵眼前一亮,“我这样的人,医院里很多,社区里太少。”他果断谢绝了高薪返聘,留在了社区,继续当志愿者。

他决定志愿做一个社区志愿者和社区保健医生,在社区里无偿为社区居民看病和咨询。为了让居民能随时找到自己,叶如陵把家里的电话向社区居民公开,家里电话成为了咨询热线,随时接受居民的电话咨询。

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叶如陵又组建了“叶如陵团队工作室”。由一些退休的医务人员组成,共同义务为孤寡老人服务。他们经常深入到 “空巢家庭”中走访,每周一还固定在居委会门前的服务站为居民看病解疑、量血压、开出健康意见,无偿为社区百姓提供义诊、咨询、医疗知识普及等服务。

一次,叶老从外面刚回到社区,居委会的马主任就急匆匆跑来:“汪老爷子不行了,昏迷了,你去看看吧!”这位老爷子80多岁了,患有前列腺癌,做过手术和化疗,还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叶如陵很熟悉老人的病情,很快就诊断为典型的低血糖昏迷,立即给老人喂食了含糖饮料,老爷子慢慢醒了过来。此时老爷子的儿子赶了回来,非常感动,激动地握住叶老的手:“因为您对我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短短十几分钟就解决了,这要是送到医院,医生不熟悉一项项排查,肯定会耽误病情。”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叶如陵也搭上了奥运快车,从此更忙了。他不仅在社区值班巡逻,给居民看病,最重要的是还要给奥运急救员讲课。“在发达国家,拥有急救员身份的志愿者很普遍,而中国很少。”2006年,北京开始着手培训18万名奥运急救员。叶老被朝阳区红十字会选中,成为培训团首席讲师。

当上志愿者,叶如陵闲不下来了。2010年,叶如陵又被选为首批志愿者,到上海世博会北京馆参加为期半个月的志愿服务,成为志愿服务团队中最年长的一位。参观世博场馆的观众看到叶老这么大年纪还在做志愿者,都很受感动,都纷纷向他伸出大拇指。“每当看到游客响应我们的志愿行动,我都很有成就感,因为通过我的工作,可以把微笑、爱心和志愿服务精神传递给更多人,这是志愿者工作很大的一种意义。”

叶老服务归来,与地区居民分享世博会的经历时,很自豪,“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虽然我们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很辛苦,但是我们时刻都感受到自己对社会有用、被别人需要,内心时刻充满阳光,这是作为志愿者最大的幸福。”

现在,叶老有很多套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身份的志愿者服装:黄色、红色、蓝色、绿色。虽然他自己也搞不清不同类别志愿者有啥区别,但他知道,黄色T恤是讲课时穿,红色是在社区站岗穿,蓝色是志愿岗亭值班穿的,绿色是世博会上服务时穿的。而无论穿上什么颜色的衣服,他都是一名志愿者!

十余年来,叶如陵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志愿活动,还多次到新疆为少数民族百姓看病,到“毛泽东纪念堂”做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在一起。现在,叶老还担任几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学校为年轻人讲党课,带领新党员宣誓,重温入党誓词。

近年来,叶如陵被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优秀党员“、中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全国优秀志愿者“”首都道德模范““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北京市首批五星级志愿者”。

众多荣誉加身,但叶老不会忘记他的志愿服务。他说:“我是一个老党员、退休社区医生和志愿者,我将用我的爱心和知识,奉献给我的祖国和人民,直到永远。”

最美奋斗者人物事迹(篇4)

他是话剧《茶馆》中的秦二爷、《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蔡文姬》中的董祀、电视剧《渴望》中慈祥的父亲;他也是在88岁高龄还在排练现场扔掉手里拐棍,倒地进行示范的导演;他还是始终以无私之心投身社会公益的共产党员。

他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离休干部蓝天野。

1927年5月出生的蓝天野今年已经92岁高龄,创造许多经典角色至今无人超越。

1944年开始,蓝天野投身话剧事业,1952年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后的第一批主要演员。从事艺术创作与演出工作70余年,他始终坚持对艺术事业的执着和追求。先后在《茶馆》《北京人》《蔡文姬》《王昭君》《钦差大臣》《罗密欧与朱丽叶》《小市民》《家》《甲子园》等70余部话剧中成功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其中,《茶馆》中的秦仲义、《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蔡文姬》中的董祀、《王昭君》中的呼韩邪单于等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茶馆》这部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巅峰之作,他所饰演的秦仲义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除话剧表演外,还作为导演执导《山村新人》《救救她》《故都春晓》《家》《吴王金戈越王剑》《秦皇父子》《贵妇还乡》《大讼师》等十余部话剧,并凭借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于1985年获北京市优秀导演奖。他还在《渴望》《封神榜》《中国商人》《茶馆》等影视剧中饰演和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

蓝天野一直在刷新自己所创造的年龄最大的话剧导演的纪录。87岁复出执导《吴王金戈越王剑》,88岁又重新执导《贵妇还乡》。如今九十多岁高龄的他,又重进排练厅按响那清脆的导演铃。

一部部优秀作品、一个个鲜活角色背后,支撑蓝天野潜心创作、精彩演出的动力,是对艺术始终如一的追求。

他坚信“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无论角色大小,一上舞台,就有义务塑造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曾有一本积累了数十年的珍贵集子,里面收藏了上千张各式各样的人物画像。“有的是照片,有的是从画报上剪下来的,有的是我自己画的素描速写”。蓝天野通过积攒各种人物画像,去揣摩画中人的内心,从中获取演戏的灵感。

2011年,为庆祝建党90周年,已经阔别话剧舞台19年、84岁高龄的他加盟剧组,重排献礼剧目《家》。他说:“这么多年没登台了,当时心里的确有些忐忑,但只要剧院需要,我就要发好光和热。”他在排练中不慎摔伤,手指骨折,起身后的第一句话是“对不住大家,让各位受惊了”。第二天,仍坚持带伤出现在排练现场。

蓝天野还把这种精神,传递到年轻党员身上。

1987年离休后,他仍心系话剧事业,坚持多年来为青年演职人员讲授剧院传统、戏剧表演理论和技巧。接受过他教学指导的有童超、狄辛、林连昆、宋丹丹、濮存昕等众多艺术家。

2012年,为迎接党的x大胜利召开暨纪念建院60周年,剧院倾力创排了现实题材大戏《甲子园》,他受邀担任该剧艺术总监。在紧张的排练演出之余,他时时向年轻演员言传“人艺人”应当具备的艺德和品性,教他们如何感受、体验角色,如何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人格修养,如何安静地用心塑造人物,感染观众。

2015年,他以88岁高龄再次执导了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的代表作《贵妇还乡》。在两个多月的排练中,他坚持每天早来晚走,对每一位演员的台词、动作仔细推敲,认真讲解,并亲自上场示范。有位年轻演员的肢体动作始终不到位,站在一边的他突然扔掉手里的拐棍,倒地进行示范。“您这么大岁数了,这样做很危险。”旁边的人一边说,一边赶紧扶起老爷子。“为人艺培养人才是我分内的事。有什么豁不出去的。”

北京人艺的好传统,就这样言传身教、薪火相传。

蓝天野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每年的“共产党员献爱心”捐献活动他都踊跃参与;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青海玉树地震,都捐款数千元;他还将自己的画作义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救治唇腭裂儿童;2012年“北京7·21 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他第一时间主动捐款2万元;2014年,得知“南锣鼓巷戏剧节”因资金短缺面临困境时,当场捐出3万元,热切关心和扶持民营戏剧演出。

2018年在北京人艺开展的戏剧进校园公益活动中,他以90多岁的高龄,开启北京人艺名家讲坛第一讲,与清华学子面对面畅谈了他的戏剧与人生体验,分享了北京人艺艺术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兢兢业业,不图名利,尽职尽责,无私奉献,蓝天野广大为文艺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他先后荣获“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表彰”、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全国德艺双馨奖•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蓝天野曾说,“演员”是最尊敬的称呼。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特别激动,赶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参与进去,能为党的文艺事业多做一点事。”

最美奋斗者人物事迹(篇5)

深色西装、金丝眼镜,儒雅中透露出一股英挺之气。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与他实际年龄不大相符的苍老——48岁,头发已经花白大半,面颊上也刻着斑驳。

这个男人,有人以职业称呼他“佟律师”,有人以事迹称呼他为“恩人”,他自称是个“农民”,但很多了解他、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大侠”。对此,佟丽华也坦承,自己确实打小就有“侠客”梦,这也造就了如今的自己。

如今,在法律援助领域,佟丽华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公益律师,自大学毕业做律师以来,他一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创立了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和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由于贡献突出,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等荣誉。

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自称是“农民”呢?因为他确实是个农村娃。佟丽华出生在河北青龙县一个小村庄,包产到户前,一家人甚至吃不饱饭;考上大学前,他从未走出过县城,青龙县隶属秦皇岛,大学同学问他老家的海鲜好不好吃,他都不知道怎么回答,“见都没见过啊。”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时,他怀揣着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格言。

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佟丽华天生亲近弱势群体,为他们“代言”成了他的人生目标,“扶危济困、匡扶正义”成为了佟丽华的执业理念。

1998年年初,佟丽华在中国政法大学便创办了免费的“佟律师法律热线”,从此开始了他的公益事业。

1999年初,丰台团委和司法局找到佟丽华,商量着成立一家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

“责无旁贷!”这就是佟丽华的回答,随后他便着手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由律师创办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机构。

为改变以往只提供咨询的热线服务方式,以便在更多领域开展未成年人普法和维权,佟丽华以其所在律所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的名义,联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共同成立了专门以全国范围内未成年人为援助对象的民间法律援助机构“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中心开通了两部热线咨询电话,由专职律师进行解答,有时约请未成年人或其父母来办公室详细解答。

2003年底,佟丽华在天津帮助他一个儿时的伙伴讨回了拖欠一年半的工资,然而他高兴不起来,他开始思考如何更多地帮助这些农民工兄弟。

2005年9月,佟丽华创建了另一家公益机构——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专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专业机构。中心创立之初,便有朋友劝佟丽华,要慎重介入这个领域,因为案件量太大,很多农民工案件是群体性案件,处理不好还自找麻烦。

“我是最适合做这个事情的,我出身农民,父亲做过农民工,被欠过钱,我理解农民工。农民工领域问题越复杂,越需要我这样的人去推动。”佟丽华铁了心。

二十年来,佟丽华不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跟进处理典型案件,而且还带领两个中心和全国的专职公益律师提供了大量公益法律服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超过60万未成年人、农民工等困难群众从佟丽华所推动的免费法律服务中直接受益,农民工等弱势群体讨回欠薪、工伤赔偿款及其他赔偿款项近6亿余元,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

而且,在外交部、司法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佟丽华创办的两家中心如今更是名扬世界——早在2011年7月,便历史性地获得了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谘商地位,实现了民办社会组织在获得联合国谘商地位方面“零”的突破,为中国社会组织配合政府开展民间外交和国家总体外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近年来,佟丽华及团队律师多次应邀参加一些重要国际会议,在众多国际场合积极宣传了我国人权和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我和我的团队绝不仅仅是参加几次大会,举办几次边会,而是在深化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交流,应对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方面起到引领作用,给世界带来一些新气象。这是中国的社会组织在世界舞台上应该扮演的角色。”佟丽华这样给自己定位。

除直接办理案件、参与外事活动外,佟丽华还在未成年人和农民工保护、劳动争议、公益法、法治建设以及社会组织发展等领域都有着深入研究,他创作和主编了一系列法律书籍,先后参与上百部法律法规政策的起草或论证,推动了相关法律政策改革。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其实很多人心中都有公益的种子,问题是怎样点燃、激励他们。只要为公益事业作出过贡献,都是值得尊重的人。”聊到公益事业的推广时,佟丽华眼中更是熠熠生辉。

现在,我国已组建中国律师未成年人保护志愿协作网,遍布全国的志愿律师已经超过9000人,29个省级律师协会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这些律师在全国各地的未成年人保护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佟丽华的直接推动下,北京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公益法律服务模式已在山东、四川、陕西等地得到了有效推广。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成立了40余家专门为农民工、青少年、老年人等提供公益法律服务的专门机构,专职律师和工作人员超过180名,培养了一批在全国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益律师。

最美奋斗者人物事迹(篇6)

北京百货大楼门前广场处矗立着一尊半身铜像,那就是普通售货员张秉贵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一团火”的热忱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售货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带动了整个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在他生前,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在他的糖果专柜前排起长队,只为亲身感受他的技艺和服务。燕京有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群众亲切誉为“燕京第九景”。

张秉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商业系统最著名的劳动模范,曾于197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历任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29年,11岁的张秉贵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收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而被破格录取。他做梦也没想到能当上“新中国第一店”的售货员,在宽敞明亮的柜台前体面地为顾客服务,感到无比光荣的他更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自1955年11月开始至此后三十多年平凡的售货实践中,他将“心有一团火,温暖万人心”的职业信念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紧密相连,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成为各行各业的学习榜样。

张秉贵常说:“售货员要用一团火来温暖顾客,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家后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的一点贡献。”30多年来,张秉贵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北京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加之物资相对匮乏,顾客通常要排长队。张秉贵便下决心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

所谓“一抓准”,就是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一口清”则是神奇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价钱。后来他又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

张秉贵不仅技术过硬还注重仪表,坚持每周理发,每天刮胡子、换衬衣、擦皮鞋。他还注意研究顾客的不同爱好和购买动机,揣摩他们的心理。为了精通商品知识,每逢公休日张秉贵就蹬起自行车,来到工厂、医院和研究单位,学习了解糖果知识。由于熟悉顾客和商品的特点,张秉贵可以针对一些特殊的顾客推荐商品。

张秉贵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商业服务业的简单操作,被他升华为艺术境界,被首都群众喻为“燕京第九景”。有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经常来欣赏他售货。老人说:“我是个病人,每天来看看您站柜台的精神劲儿,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劲儿,我的病也仿佛好了许多。”

张秉贵认为,站柜台不单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工作;不单是买与卖的关系,还是相互服务的关系。“一个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外地人会说你那个城市服务态度不好,港澳同胞会感到祖国不温暖,外国人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文明。我们真是工作平凡,岗位光荣,责任重大!”

在百货大楼的30多年,张秉贵始终腰板挺直精神饱满。晚年他仍不辞辛苦到祖国各地传经送宝,把自己“一团火”的服务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各地同行。1983年他还克服了文化水平低的困难著书立说,将自己的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一书,并到各单位表演、讲课,听众达十多万人次,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次,他应邀在外地介绍经验,会后大家希望他作一次售糖“一抓准”的示范表演。那时他已经65岁,又处在陌生的场地和环境,糖果的规格和北京也不一样,“一抓准”还能不能成功呢?张秉贵明知有困难,但想到要推动青年们练基本功,还是愉快地答应了。“5两”“4两”“2两”……张秉贵每次都是一抓正准。老模范宝刀不老,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三十余年间,党和国家多次授予张秉贵崇高的荣誉称号: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59年被选为出席全国群英会的代表,1978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特级售货员,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7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独具特色的服务思想和经验,被形象地归纳为“一团火”精神。

1987年,张秉贵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69岁。次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2009年,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和他的爱人合葬于八达岭陵园的林海山宇间。同年,他光荣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最美奋斗者人物事迹(篇7)

2014年,在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一名来自中国的技术工人同时获得三项金奖震惊了世界:他就是高凤林。

为高凤林的精湛技艺所折服,有人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许以丰厚待遇和荣耀。高凤林答道:“我相信航天事业发展了,工资待遇一定会赶上、超过你们,至于荣耀嘛,你说它能有我们制造的火箭把卫星送入太空荣耀吗?”

高凤林,央视“大国工匠”节目播出的第一人,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也就是氢氧发动机喷管,都在他手中诞生。37年来,他先后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先后攻克了航天焊接200多项难关。

大喷管在惊险中诞生

上世纪90年代,为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一度成为研制瓶颈。火箭大喷管延伸段由248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细方管组成,全部焊缝长达900米,焊枪多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在首台大喷管的焊接中,高凤林连续昼夜奋战一个多月,腰和手臂麻木了,每天晚上回家都要用毛巾热敷才能减轻痛苦。凭借着高超的技艺,高凤林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成功焊接出第一台。

但随后的X光检测却显示,大喷管的焊缝有200多处裂纹,面临被判“死刑”的命运。高凤林异常镇定,他从材料的性能、大喷管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最终判断出:裂纹是假的。经过剖切试验,在200倍的显微镜下显示,所谓的“裂纹”,确实只是焊漏与方管壁的夹角所造成的假象。就此,第一台大喷管被成功送上试车台,这一新型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此后,在为长三甲系列火箭焊接第二台氢氧发动机的关键时刻,公司唯一的一台真空退火炉发生炉丝熔断,研制工作一时陷入停滞。要想恢复设备运转,必须有人从窄小的炉口缩着肩膀钻进去,将炉丝重新焊接在一起。那时正值盛夏,炉内氧气本就稀薄,焊接时还要输送氩气进行焊接保护,情况十分凶险。高凤林忍住长期加班导致的胃痛,主动要求钻炉抢险,三进三出,前后近两个小时,成功地焊好炉丝,真空炉恢复了运转。高凤林由此被业内誉为“金手天焊”。

应对疑难杂症妙手回春

随着高凤林远近闻名,国内外同行遇到棘手难题也来向他求助。一次,我国从俄罗斯引进的一种中远程客机发动机出现裂纹,很多权威专家都没有办法修好,俄罗斯派来的专家更是傲慢地断言,只有把发动机拆下来运回俄罗斯去修,或者请俄罗斯的专家来中国才能修好。高凤林被请到了机场,看着这个瘦弱的年轻人,俄罗斯专家仍然明确地说:“你们不行,中国专家谁也修不了!”高凤林通过翻译告诉俄方专家:“你等着,我十分钟之内就能把它焊好!”焊完后,俄方专家反反复复检查了好几遍,面带微笑对高凤林竖起了大拇指。

2007年9月,在长征五号研制的关键时刻,发动机内壁在试车时出现烧蚀。现场专家焦灼地联系高凤林求援,高凤林带着助手赶到现场。操作台10米开外就是易燃易爆的大型液氢储罐;脚下是几十米深的山涧。故障点无法观测、操作空间异常狭小,仅能硬塞一只手臂进去,高凤林只能凭着多年的操作经验“盲焊”。最终,在夜晚来临前,他成功地排除了故障,被发动机总设计师戏称“通过了国际级大考”。

真正的国际级大考发生在2006年。那年11月底,诺奖得主丁肇中教授的秘书多方辗转找到高凤林,由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AMS-02暗物质与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在制造中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希望高凤林前往解决。探测器用的是液流氦低温超导电磁装置,将搭乘美国最后一班航天飞机“奋进号”到国际空间站上执行探测任务。此前已经来了国内外两拨“顶尖高手”,但因为工程难度巨大,项目实施方案一直没能得到国际联盟总部的认可。在论证会上,高凤林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得到各方专家赞赏。会后,高凤林又耗费几天的时间,把思路完善成一个创新设计方案,方案终于通过了国际联盟总部的评审。

连续熬夜一月攻克难关

“连续熬夜最长的一次将近一个月,每天到凌晨5点左右,为了国家863计划的一个项目,26个难关,需要一个个攻克”。高凤林被同事称为不吃不喝的“骆驼”,是“和产品结婚的人”。为了攻克难关,他常常不顾环境危险,直面挑战,为此多次负伤,鼻子受伤缝针,头部受伤,三次手术才把异物取出,而胳膊上黄豆大的铁销,由于贴近骨头,至今无法取出。

“不仅会干,还要能写出来指导别人干”。高凤林著有论文30多篇,每年授课120多课时以上,听众上千人次。在操作难度很大的发动机喷管对接焊中,高凤林研究产品的特点,灵活运用所学的高次方程公式和线积分公式,提出了“反变形补偿法”进行变形控制,这一工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高凤林的名字,命名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也是首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 2015 年,高凤林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

4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