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事迹7篇

| 吴泽

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事迹(篇1)

毛相林,男,60岁,汉族,中共党员,初中文化,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下庄村村委会主任。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2005年,改任撤并后的新村主任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

当好村民修路的领头人,苦熬6年始终保持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这是老下庄村的真实写照。下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几乎与世隔绝。全村4个社,96户、近400人住在“井”底。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海拔仅200余米,与外界联系,只有3条小路。其中一条“大路”有3个大台阶,108道“之字拐”。由于条件所限,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下庄人过着苦种薄收的日常生计。

1997年7月,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不久的毛相林,从县城参加完村干部培训班回来,坐在老下庄的“井口”之上,鸟瞰海拔1100多米的那个酷似天坑的古老村子,心底倒海翻江:改革开放都这么多年了,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样,如果再过些年下庄还是老样子,我这村支书就有愧百姓,简直就是白干了。

那时,毛相林下定决心,要努力改变下庄村的落后面貌。要改变,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路。修通从“井底”到“井口”的乡村公路。

回家后的毛相林当晚便召开群众会,掷地有声地提议修公路。有人议论,有人摇头,有人怀疑一无资金二无机械,要硬生生在悬崖上抠一条路,当时的村民没这个底气和勇气。毛相林并没有泄气,他扳起指头给村民们算起了细账,告诉村民:“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通过反反复复的打嘴仗算细账,村民总算达成共识,同意修路。

1997年11月12日,下庄人终于在寒风刺骨的一个大雪天,在“鱼儿溪”畔炸响了第一个向封闭与贫困宣战的开山炮。

没有炮眼,放红绳凿;没有挖机,用双手刨……在峭壁悬崖上,不能爬行也不能站立。就腰系长绳,放到山间悬空钻炮眼,放一炮炸个“立足之地”。就这样,村民们在空中荡,壁上爬。分好几个施工班,多处开炮,在半山腰炸开一处处缺口,形成一个个石礅,然后“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修路难,在悬崖绝壁上凿路难上加难。男男女女带着工具和干粮来到工地,以洞穴、岩壁作为安身落脚之处。为防止晚上睡觉翻身掉下悬崖,他们便在腰间拴根“保险绳”,绳子的一头拴在岩缝的老树根上。为鼓舞群众士气,毛相林与村组干部一起向群众发誓:不贪占便宜,誓死修通公路!公路在村民整齐的号子声中一尺一寸地向前艰难延伸。毛相林的担子更重,白天要翻山越岭到各个工地巡查安全,晚上还要在工地上总结安排工作。

为了修路,毛相林“挪”用了母亲700元的养老钱和妹妹寄存的3000元家具款,还以个人的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款1万元;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胶鞋,手上和脚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在他的带动下,一些县城打工的村民也自发回村加入筑路队伍,甚至有老人主动请缨到工地做饭。

尽管毛相林每天都把安全施工传导到每个工地,但在挑战悬崖绝壁时,先后有6位村民献出了宝贵生命。从不轻易掉眼泪的毛相林哭过,但他从未绝望过。他常说,我个人解决不了的还有组织在,下级解决不了的还有上级在。1999年,巫山县委县政府将下庄路纳入全县重点工程建设,给予物资支持。

最终,历经七年鏖战,2004年初,悬岸绝壁间一条长达8公里的“抗争之路”通车了,几辈人渴盼的出山公路梦想成真。

2005年1月,两合村合并到下庄村,村民委员会换届时,毛相林被村民高票当选为村主任。从村支书到村主任,毛相林的工作角色发生了变化,但他不辜负组织和群众信任的初心始终未变。下庄的有形的、出行的路抠通了。但人民群众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下庄还要再修通一条致富路。

毛相林积极动员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外出打工。十年来,先后有百余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每年劳务收入200余万元。毛相林又动员村民种植纽荷尔,为把关技术,他挨家挨户地检查验收,手把手地教村民打窝种树。几年来,全村种下650亩纽荷尔,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500多亩已试花挂果,预计给村民增加收入200万元。毛相林还鼓励村民种植了几百亩的西瓜和南瓜。仅西瓜一项,村民年均收入3000多元。

细数村民的增收门路,毛相林将其概括为“三色”经济: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正是在“三色”经济的催化下,村民的腰包鼓了。2016年通过贫困村脱贫攻坚验收。

下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写在村民脸上,甜在村民心里,也映照着毛相林花白的头发,更激发着他更深的思考。他以20年的执着坚守求证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为一名群众身边的好干部。”

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事迹(篇2)

钟南山的名字,和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紧紧连在一起。2003年初,“非典”疫情突如其来,他不顾生命危险应对灾难,夜以继日地工作,曾连续38个小时没合眼,由于过度疲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他的态度很明确:“病人的生命重于一切。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他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非典’病人集中收治到我们这里!”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他临危不惧,在“非典”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他以客观事实和临床经验为依据,不赞同“衣原体是病因”的观点,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真理,最终证实“非典”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通过精心制定治疗方案,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最终使广东成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区之一,表现了一个科学家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通过“非典”事件,他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积极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了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探索出了“三早三合理”的治疗方案,在全世界率先形成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型肺炎具有指导意义,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多年来,他坚守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在雾霾治理、室内空气污染、甲型流感防控等公共事件中继续敢于发声、传递真知、稳定人心。他带领团队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立了国际先进的新发特发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治-控”医疗周期链式管理体系,为推动我国建立公共卫生防治体系、提高重大疫情侦察监测能力和效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圆满处置H5N1、H1N1、H7N9、H5N6、MERS流感等突发疫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9月14日,他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钟南山“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科研既要顶天,也要立地”

钟南山认为:“科研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顶天就是抓住国际前沿、国家急需项目,立地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顶天的研究不能立地,不能缓解患者的痛苦,意义就会打折扣。” 针对我国吸烟率的高居不下、城市空气污染的日益严重,呼吸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逐年上升等给国家造成重大疾病负担的情况,他积极向国务院建言雾霾与空气污防控作为我国健康的重点关注项目,指导我国H7N9 等新发特发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控政策的制定,将慢阻肺纳入我国常见慢病防控及分级诊治规划,将肺功能检查纳入我国常规体检项目,通过在全国推广“像量血压一样测肺功能”的理念,建立54家肺功能检查规范化培训中心,共计开展了220场次的肺功能检查规范化培训会议,培训覆盖了90余个城市,近万家医院两万余医、护、技人员参加了培训,极大地推动了肺功能检查在我国的高质量开展。他建议对早期慢阻肺患者进行早诊早治,改变了当前国际上以症状治疗为核心的治疗理念。他率领团队打造了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体系,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药物及早期防治新战略,发现了能显著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的有效安全且价廉便利的羧甲司坦及N-乙酰半胱氨酸已被全球慢阻肺防治指南推荐列入选择治疗药物中,该系列研究成果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学者奖。他注重推广哮喘早期预防理念,指导患者如何用很少的药控制病情。他强调从医疗系统供给侧进行改革,提出构建“金字塔”型的三级医疗诊治体系,推进分级诊疗,大力实施基层医生规范化培训,使人民群众得到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80岁还可以干很多事”

在钟南山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停步”二字。他一刻也不闲着,还有很多事情在规划中。他始终坚持医生为病人服务的根本。几十年如一日,每周坚持出门诊看病人、查房,会诊、科研、带研究生,样样不落,已成习惯。不论冬夏,钟南山会把听诊器捂热了再放到病人身上听诊。一些外地病人过来看门诊,钟南山会关心,“有没有亲戚在这边?有没有地方住?”他坚持学术研究、成果斐然。多年来先后在《柳叶刀》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各类专著近20部;主持制定了甲流、慢性咳嗽、慢阻肺等多种疾病诊疗指南。他自诩是“80后”,这位“80后”院士正在带领团队研发一种抗癌药,该项研究已经做了26年;他还希望再奋斗20年,建设亚洲最大的心肺呼吸研究中心,包括对疑难病症的科研、培训、治疗,打造一个产学研中心。他从教数十年,坚持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注重国际视野,成立了“南山班”,培养了一大批拔尖人才。他深情寄语学员:“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英语流利、却去国外实验室做高级打工仔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中国医学实用人才。”

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事迹(篇3)

宋鱼水,现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政治部主任。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等职务。

从1989年9月来到海淀法院经济庭工作起至今,宋鱼水成为法律工作者已经是第30个年头。她承办了大量涉及国计民生的案件,被当事人誉为“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

宋鱼水始终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理念。30年间,她成为基层成长起来的优秀法官代表、新时代优秀的女性代表,曾受到__、__的亲切接见,还作为电影《真水无香》的原型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公正公平、为民司法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工作谋生,如何保护他们的权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议题。

一个临近春节的寒冬,刚当上法官的宋鱼水接手了一个“小案子”。原告是一名起早贪黑给小饭馆送菜的农民工兄弟,他给饭馆送了一年的菜,可一直没收到菜钱。宋鱼水一直追查到小饭馆的现任老板,通过公正审理,让原告拿到了应得的钱。

在基层法院时,宋鱼水经常面对这类标的很小,但却又涉及当事人生活的紧急案件。每当遇到这类案件,她都是快速办理,尽量使纠纷彻底了结。她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当事人,对弱势群体怀抱着更多的理解、耐心和温暖。

有当事人给宋鱼水送了一面写有“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锦旗,这句话也成为这名共和国法官身上的鲜明“标签”。

以“工匠精神”助推创新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改革开放的大门越敞越开,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海淀区人民法院坐落在号称“中国硅谷”的中关村,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社会对法律工作者的各项能力的要求也变得更高。

2002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发生了一起“著名学者诉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侵权案。当时数字图书馆还是新鲜事物,案件的办理不仅影响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还事关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宋鱼水和同事们认真查阅分析了大量资料,最终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这个案例在当年获评“全国十大知识产权案件”,并被《最高法院公报》刊登。

在海淀区法院工作期间,宋鱼水带领知识产权庭干警受理了大量新型、疑难的知识产权案件,并在国内首次将诉讼禁令、部分判决等措施引入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营商环境建设付出了艰辛努力。

走上国际舞台 为知识产权保护立言

进入新时代,宋鱼水和同事们继续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国知识产权司法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北京市第三中院,宋鱼水牵头审理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琼瑶诉于正侵害著作权纠纷案”,助力了国内影视行业健康发展。

2014年11月6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这也是全国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机构。自建院至2018年12月31日,该院共受理涉外案件13147件,占全院收案量的两成多,从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共涉及五大洲68个国家的当事人。宋鱼水和她的“同仁”们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发出了中国法官的声音,也表达了中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

今年2月,宋鱼水担任审判长的7人合议庭,刚刚收到外方当事人赠送的锦旗。这是一起涉及申请宣告专利无效的案件,外方当事人是著名的化工企业,也是全球知名的LED生产商,判决维持了涉案专利的有效性。外方当事人表示,判决不仅关乎他们公司的运营,更影响全球LED行业的技术发展,展现了中国法院的司法公正。

在宋鱼水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愈发成为国内外知识产权诉讼的“优选地”,最高法院领导也多次提到,北京知产法院已经成为中国司法的重要窗口和亮丽名片。

用自身形象传播法治意识

作为全国法院系统的重大典型,宋鱼水坚持辨法析理,将法庭作为“法治公开课堂”。同时,还将传播法治声音,提高公众法治意识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她参加的“宋鱼水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开展巡回报告,受教育党员、群众达6万余人。

在依法治国的时代潮流中,宋鱼水先后当选中共x大、x大、x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副主席(兼),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法官等10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荣誉。

“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是以善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对违法行为的惩处,也是希望把违法的人变成守法的人、善良的人,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这是宋鱼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段朴实的表达,也是这位“人民好法官”30年职业生涯最好的写照。

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事迹(篇4)

2005年8月28日,陕西洛川,一场旅游途中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车厢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旅游大巴车被撞得严重变形,车内血肉模糊,乱作一团。危急时刻,车厢里传来导游文花枝“挺住!加油!”的鼓励声。这个声音虽然微弱,却透着一股沉稳、坚定,像黑暗中的一线光束,让受伤、受惊的游客从死亡的噩梦里看到生的希望。正是这个很有穿透力的声音,给了大家支撑下去的勇气。在这起重大交通事故中,文花枝是伤得最重的一个,但重伤的她一直牢记着自己作为一名导游的职责。当施救人员一次次向她走过来,她总是吃力地摇摇头说:“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救援时间里,她多次昏迷,但只要一醒过来,就不停地为大家鼓劲、加油。文花枝是最后一个被救出来的。她左腿9处骨折,右腿大腿骨折,髋骨3处骨折,右胸第4、5、6、7根肋骨骨折。由于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医生不得不为文花枝做了左腿截肢手术。

2006年,文花枝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07年,文花枝荣获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2009年获得“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称号,2012年当选为党的x大代表。赞誉、鲜花和掌声蜂拥而至,但文花枝始终保持清醒。10多年来,她仍然过着朴素的生活。刚受伤时,看着空荡荡的裤管,文花枝埋下头伤心地哭了。但几分钟后,再抬起头时,她眼里已经没有了泪水,“即使少了一条腿,我也会坚强地生活。我会用微笑面对一切。”

手紧紧扶住栏杆,右腿站稳立住后,再慢慢抬起左腿……文花枝的康复过程漫长而艰辛,左腿截肢处经常被假肢磨得血肉模糊,文花枝咬牙坚持锻炼,从不叫苦喊痛,总是笑着对家人和朋友说:“没事,我好着呢!”

劫难之后,从前的憧憬和设想都被打乱。“身残志不能丢!”冷静思考后,文花枝决定:告别自己热爱的导游事业,重回校园,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将来更好地为旅游事业服务。

2006年8月,文花枝进入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刚装上假肢那阵子,身体很不适应,常人10分钟的路程,文花枝要费劲地走上半小时。

“我要努力地改变自己。”文花枝从没有闲着,目的只有一个:让舍己救人的文花枝淡出人们的视野,使掌握了专业知识、热心公益事业的文花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2013年,文花枝硕士研究生毕业,成为湘潭市旅游局的一名职工。多年过去,文花枝说:“不想永远活在当年的光环里,希望为大家做一点实事。”2015年,文花枝作为扶贫专干,被派往平里村这个韶山市最穷的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山路崎岖,行走不便,她就搭乘摩托车,逐家逐户走访,将村民的致贫原因、贫困程度、扶持需求等基本信息都一一记录下来,为每户贫困户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计划。

丧偶独居的村民肖金华,眼睛有残疾,家里缺少经济来源,意志消沉,文花枝鼓励她不要气馁。不仅为她争取了生活补助,还用亲身经历鼓励她,让她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在文花枝的努力协调下,许多优秀旅游企业负责人、旅游策划专家多次来平里村考察,为村里的旅游发展出谋划策。如今,依托韶山旅游优势,平里村的农户建起了水上餐厅、杨家园民宿、孔雀园农庄等多处农家乐,旅游业发展得有声有色,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文花枝并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她用实际行动继续奋斗,传递着人间大爱。

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事迹(篇5)

1991年6月,王伟从空军某航校毕业时,主动要求到海军部队工作。在选择去向时,他又毅然提出到天涯海角,守卫祖国的南大门。尽管亲友们希望他能分到离家乡近一点的上海、杭州或是常州,尽管他也希望作为父母的独生子能多尽一份孝心,减少一份父母的牵挂,但他却初衷不改。

到部队后,他努力学习高科技知识,刻苦钻研飞行技术,无论驾驶哪种战机,他都能做到地面苦练,空中精飞,成为四种气象飞行员,每次飞行考核都是优秀。他积极进取,在部队改装歼-7飞机时,他第一个放单飞,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他经常担负重大飞行任务,多次立功受奖。

王伟牢记使命,贴近实战,一次次参加改装试飞,最大限度地检验武器装备实战效能。短短几年,他已熟练掌握三种新型战机的过硬飞行本领,成为一名守卫祖国南大门的海天骄子。

2001年4月1日8时36分,一阵战斗警报声骤然响起,担负战斗值班的王伟和飞行员赵宇百米冲刺般跑向战机紧急升空,战鹰仰首直刺海天。上升高度,调整航向,空中编队,向目标飞去……

几分钟后,王伟和赵宇发现左前方有一架大型飞机。他们向目标接近,很快判明这是美国的EP-3型军用电子侦察机,正向我海南岛三亚外海抵近侦察。王伟、赵宇迅速调整航向,驾驶战鹰与美机同向同速飞行。

王伟和赵宇都是多次和狡猾的美国军用侦察机打交道了,熟知美国军用侦察机玩弄的伎俩,利用双方飞机性能上的差异,尤其是利用侦察机擅长低速飞行的长处,突然变幻花招,如“减慢速度”、“贴云飞行”等,企图摆脱我机跟踪。狂妄傲慢的美机还经常忽上忽下,突然左右坡度转弯,一次次做出极其危险动作,挑衅我方飞行员。

这一次,王伟和赵宇当然知道该怎样对付这个“老对手”。他们沉着冷静,在我海南岛一侧平稳编队飞行,美国EP-3飞机在外侧。飞行一段时间后,突然,美机大动作转向,向王伟的飞机撞压过来!美机左机翼外侧螺旋桨将王伟驾驶的飞行垂直尾翼打成碎片。王伟的战机呈右滚下俯状坠落。

此时,长机赵宇难以相信,从翻滚坠落的飞机上依然传来了王伟镇定的报告声:“飞机控制失灵。”王伟还在继续驾驶着已经完全失控的战机。

1秒,2秒,……8秒,9秒,……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王伟与坠落的战机在空中翻滚,他在用自己血肉之躯为救护战机作最后的冲刺。赵宇大声命令:“跳伞!”

没有回音,但闻惊天动海的呼啸;尽管匆忙,却是从容不迫的告别。王伟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战机,犹如一颗流星用自己最后的光芒,在海天之际划出一道壮丽的彩虹。

降落伞缓缓下落,一只不屈的雄鹰在南中国海盘旋、盘旋……

战机悲壮地扑向大海,激起冲天巨浪,竖立起一座尊严的丰碑。

王伟撞机坠海的消息传回部队,战友们悲愤至极。之后的数日里,海军、空军、武警、海监、海事等组织了多批舰船、飞机到出事海区搜寻、打捞,都没有结果,最后不得不确认王伟同志光荣牺牲,魂归大海。

中央军委授予王伟“海空卫士”荣誉称号,并发出向王伟学习的号召。这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一名为国献身的普通军人的最高褒奖。

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事迹(篇6)

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

他坚持用忠诚诠释信仰,始终坚守神圣的思想阵地,始终瞄准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前沿,紧紧抓住热点难点问题,自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刻苦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做到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学习研究就深入一步,为党的创新理论教学、研究和传播作出特殊贡献。他先后参与主编《党的创新理论专题研究》等16部专著,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5年间承担国家和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累计完成1000多课时教学任务,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连年被学院评为A级。大家都称他为教学科研的“拼命三郎”。

方永刚对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充满着火一样的激情,为部队和地方讲政治理论课、形势报告、理论讲座,从海军讲到陆军、空军和武警部队,从军队讲到地方,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讲到南部的海防哨卡。

2006年11月,方永刚同志被确诊为结肠癌。他一位在市委宣传部工作的同学问他后不后悔,他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后悔。我感到很幸运,我已经把前30年最好的精力、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用在了教学、科研和学术上。”

1997年5月,方永刚同志遭遇车祸,住院期间,他在病床上完成一本30万字的专著《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同年9月,学院要召开贯彻党的x大精神研讨会,他把x大精神和海军建设联系起来,在病床上撰写了一篇《立足国际战略高度加强海军质量建设》的文章。研讨会那天,他带伤走上讲台作了精彩发言。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政治理论教员的使命和责任。方永刚认为,人活着就要尽责,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他时常有种紧迫感,加班熬夜熬通宵是常有的事。

2005年3月,学院承担了海军近1500名基层政工干部培训任务,方永刚同志作为培训班的骨干教员,主动请缨承担了开班第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海军基层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了讲好这一课,他花了很大的心血,仅讲稿就修改了10多次,还组织同事试讲了10余遍。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在第二期培训班期间,他的腹部已经开始疼痛,并且越来越厉害。领导和同志们关心他的身体,多次询问并要求他到医院检查,他都开玩笑地说,锻炼锻炼就没事了。

2005年10月,方永刚同志参加了在国防大学举办的“全军首届军队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学习,正赶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期间,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1万多字的纪念长征的文章《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研修班结束时,他还作为学员代表作了发言,受到一致好评。

让生命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事业中燃烧

方永刚认为,一定要让生命与时间赛跑,让生命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中得到延续。2005年11月从国防大学研修班学习结束回到学院的第二天,他就走上了讲台。教研室主任徐明善教授见他脸色不好,劝他赶快去医院检查一下。他回答说没事,讲完课再去检查。到第四天上午,在领导的命令下,他才赶到医院进行检查。

三天之后,解放军210医院确诊他为结肠癌。在住院期间,方永刚同志仍心系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一再要求出院回到教学岗位,并向组织表示“我愿意在党的创新理论事业中燃烧我的生命”。

然而,病魔是无情的,2008年3月25日,方永刚在北京病逝,走完了45年短暂而精彩的一生。

最美奋斗者获得者事迹(篇7)

任长霞,女,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2月出生,河南商丘人。2001年4月任登封市公安局长,2004年4月14日,在侦破“1·30”案件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因公殉职。在担任登封市公安局长的三年时间里,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决了十多年积累的控申积案,共破获案件3000余起,打掉涉黑团伙2个,抓获各类罪犯4000多人。

2001年4月,任长霞调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上任之初,面对队伍涣散、积案如山、群众怨声不断,行风评议年年倒数第一的情况,她深入基层调查摸底,跑遍了登封17个乡镇区派出所,找到了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从严治警”入手,清除了队伍中的害群之马,15名长期不上班、旷工、迟到以及参与违法违纪行为的民警被开除和辞退,令民警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整顿队伍、严肃警风的同时,任长霞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了破大案、破积案上,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2001年4月25日,她抽调20余名民警成立“控申专案组”,按照“立足化解,妥善处置”的思路,变上访为下访,变被动为主动,把控申工作查处信访积案做为一项“民心工程”,纳入工作的整体目标,“4.15”东金店(现名:东华镇)强奸焚尸案、“4.18”大冶镇火石岭村绑架案、“5.18”特大盗枪案、“5.28”石道杀人案、“6.9”强奸轮奸女教师案、“7.2”唐庄杀妻杀子案等一系列大要案纷纷告捷。她把每周六定为局长接待群众日,诚心倾听群众呼声。据不完全统计,共接待群众来信3400余人次,使476户上访老户罢访息诉,被广大人民群众赞誉为“任青天”、“女包公”。

2001年5月3日,登封市大冶镇西施村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3名矿工遇难。任长霞在处理这起事故中,得知11岁的女孩刘春玉的父亲遇难,母亲也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她便毫不犹豫地承担了小春玉生活和学习的全部费用。2002年1月,任长霞向民警发出倡议,在全局开展了“百名民警救助百名贫困学生”活动。全市有126名贫困学生得到了救助,重新回到了课堂。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任长霞为“任妈妈”。

任长霞生前曾荣立个人一、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4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各种荣誉称号40余次。2004年6月,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2005年2月,被评为“感动中国”2004年度十大人物。2018年12月,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政法系统新闻影响力人物。

46228